查看原文
其他

换袋、考核、第三方评估……海南全岛禁塑,“这次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黄思卓 董梦圆 千篇一绿 2022-07-29
逛海南省博物馆的游客会发现,9月中旬起,馆内所有用袋都换成了生物降解袋;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放X光片的储片袋也是生物降解材料;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的垃圾桶上套的袋子也换了……

有三四个普通塑料项目想做环境报告表但被退回,也有个别不具备转型升级条件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关停淘汰。

考核实行百分制,对各市县、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商超进行打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个等次。

海南“禁塑令”生效前夕,企业积极研发各种生物降解的包装袋。(南方周末记者黄思卓/图) 
 
◆ ◆ ◆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发自海南海口
南方周末实习生 董梦圆  

离海南禁塑令生效时间越近,陈曦接到的电话就越多,“一上午起码二十几个”,因此2020年9月,办公室单独为他安装了一台固话。

陈曦是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与农村环境管理处科长,参与草拟了海南禁塑的多个政策文件。由于公开文件中留有他的电话号码,不断有企业和市县政府来咨询,有的问考核细节,有的则直接试探,令他哭笑不得:“政府这次禁塑究竟决心大不大?”“我什么时候投资生产好,能得到多少回报?”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版新“限塑令”,在2020、2022和2025年底分阶段限制使用部分塑料制品。8月以后,当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还在密集出台甚至酝酿地方版“限塑令”时,海南已经开展禁塑试点,目标是2020年12月1日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名录内的所有塑料制品。

自2019年2月起,海南省就陆续出台了禁塑实施方案、地方法规、替代产品可追溯管理体系等。国家版新“限塑令”出台后,海南省又补充了名录和实施方案。2008年的“限塑令”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但屡禁不止。执法难、处罚轻成为2008版“限塑令”痛点。坊间仍有担心,海南全岛禁塑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但禁止名录和严格考核方案还是让很多人感觉,“这次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海口市大英农贸市场,店家使用的达标塑料袋还是非生物降解袋,都将要被替代。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图)

◆ ◆ ◆
倒计时一个月,连垃圾桶套的袋子也换了

海南“禁塑令”生效倒计时,只剩下1个月。在海南省的四百多个农贸市场里,紧张和焦虑正在蔓延。

“要讲环保的嘛,这是大势所趋啰。”高芳春在海口市大英农贸市场摆摊35年,从2018年就再也不进花花绿绿的普通塑料袋了。她印象中,最近执法人员经常来检查,“起码一周一次”,不仅查秤准量足、环境卫生,“还要查塑料袋达不达标”。

大润发超市、明珠广场、海口市人民医院、社区菜店……禁塑海报随处可见。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与农村环境管理处副处长李杰透露,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海南“何时禁”“禁什么”“如何替代”,也为了节约人力和成本,禁塑搭上了人口普查、垃圾分类等宣传工作的便车。

“生态记于心,禁塑践于行”。对着超市门口这张海报,大润发客户经理李明瑰感叹,近段时间,政府组建了很多微信群,聊天记录很长,他滑了好几下手机屏幕,市商务局、市场局等单位纷纷通知要做好禁塑前的准备工作。

海口市大润发超市入口处,张贴了禁塑海报。(南方周末记者黄思卓图)

李明瑰也很着急。虽然很多消费者会自带购物袋,但是他所在的商超一天还是要用超过1000个塑料袋。根据海南省第一批禁塑名录,垃圾袋、购物袋、连卷袋都已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准备签合同订货”,吸管开始进货,但是方盒类的和托盘类的替代品还“非常缺”。

不只是商超,部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旅游景区、医院等也是试点。逛海南省博物馆的游客会发现,2020年9月中旬起,馆内所有用袋都换成了生物降解袋;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放X光片的储片袋也是生物降解材料;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垃圾桶上套的袋子也换了……

这种袋子表面光滑柔腻,不能像普通塑料袋一样固定出形状,仔细闻还有淡淡的香气,在自然环境或堆肥条件下逐步降解,6个月左右的时间,会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如果你搭乘海南航空离岛,会发现垃圾袋、手提袋、淋膜纸水杯、小餐盒等都已替换。10月26日,海南航空书面答复南方周末记者,更换后的原料是PLA、PBAT等生物降解材料,搅拌棒使用木质材质,成本是过去的2倍,“当前禁塑航班约占全国航班量的25%”。

海南“禁塑令”生效前夕,企业积极研发各种生物降解的餐具。(南方周末记者黄思卓图)

◆ ◆ ◆
考核排名与通报

海南禁塑要从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说起,该文件明确要求,“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

2018年12月,海南禁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组长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毛超峰担任,副组长是时任生态环境厅厅长邓小刚,小组成员为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工信厅等18个政府单位的分管领导。2019年2月发布的《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中(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各项工作都有牵头单位、配合单位、责任单位和任务截止时间。

相应的,海南各市县也成立了领导小组。许多重要的禁塑政策文件,多以省委、省政府或是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下发。李杰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个月至少开一次会”。

海南禁塑希望从源头控制入手。实施方案指出,凡属于禁塑范围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项目,全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不得办理供地、备案、环评、施工许可等手续。陈曦介绍,有三四个普通塑料项目想做环境报告表但被退回,也有个别不具备转型升级条件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关停淘汰。

当其他省市还有人在怀疑,此次全国“限塑令”会否动真格时,海南已经有了考核方案。2020年10月10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工作实施情况评估考核工作方案(试行)》公布。

考核实行百分制,对各市县、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商超进行打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个等次。值得注意的是,在落后生产企业淘汰关停和主要行业禁塑情况这两项考核指标上,直接实行“否决制”。

各市县年度考核结果会排名并通报,逾期整改不到位的由组长或副组长直接约谈,禁塑工作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其实在扶贫等工作中,类似的打分考核、通报约谈制度很常见。而将其用到禁塑工作上并向全社会公示,海南省还是头一个。

评估将采取各市县自查自评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陈曦介绍,他们接触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华环保联合会、蓝丝带等第三方环保组织,“禁塑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所以政策文件,我们都是主动公开”。

海口市美兰区,一家菜篮子社区菜店设立了自助购袋机。(南方周末记者黄思卓图)

◆ ◆ ◆
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厂家等信息

2008年“限塑令”禁止使用0.025毫米以下的超薄塑料袋,当时海南就更严一步,将厚度提到0.03毫米。

海南省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周鸿勋也做塑料生意,他深知这增加的0.005毫米不仅意味着成本增加,还有违规处罚的风险。“当时海南不断有塑料生产加工企业倒闭。”周鸿勋回忆,政府执法人员到工厂看机器生产塑料袋的规格、测量厚度,不合规的就勒令停止生产并罚款,“塑料生产本来是连续运作的,重新启动恢复正常要花很大力气”。

尽管海南对省内“管得很严”“力度很大”,周鸿勋认为这更像是把市场拱手岛外,“后来市场监管也松了,岛内企业又开始生产”。

根据《海南日报》2011年报道,2008年“限塑令”实施三年来,海南省工商部门共端掉生产黑窝点6个,没收超薄不合格塑料购物袋1.09亿个,查处各类生产销售使用不合格塑料制品违法案件3479宗,罚没金额240多万元。

但在3个月后的一篇报道里,原海南省工商局市场处处长杨广坦言,工商部门监管点多面广,不可能每天都盯着整治塑料袋一项工作,一个城区工商所一般就十几号人,日常工作当中还要加强对食品的监管、处理消费者的投诉等。因此,靠“人海战术”监管农贸市场并不容易。

政府花了很大功夫推进限塑令,勤巡查、警告罚款,但超薄塑料袋仍屡禁不止,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海南。

2015年,《吉林省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规定》实行,比2008年“限塑令”更为严格,省会长春市消耗了大量行政成本。据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报道,从实施禁塑令开始至2018年9月,长春市工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7380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2460台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350份,行政约谈326次。

至今,长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官网上还能查到上百条行政处罚书,多是在2015-2019年间,对提供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商家的处罚,金额仅50元。

禁塑的效果亦未如人意,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环保组织依然发现了长春多家传统塑料袋批发店铺,公众也明显缺乏禁塑知识。10月23日,长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

在海口,虽然海报已经随处可见,集市、小卖部、饮品店仍分不清海南当下要实施的禁塑令和2008年“限塑令”的区别。高芳春家的袋子上面印着生产厂家、塑料类型等多项标识,“其实我也不懂达不达标,袋子印达标我就买”。当她知道这样的“达标袋”从12月起也不能用的时候,她叹了口气。

针对流通环节监管难、假冒伪劣产品多等难题,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开发了一个禁塑工作管理的电子信息平台,“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在线上完成所有的注册和监管码申报”。执法人员或公众用手机一扫二维码,就能直接看到这个生物降解产品的类型、成分、生产厂家等信息,“大幅降低甄别难度”。

陈曦介绍,截至目前,平台上共有142家省内外的企业注册,171个产品完成报备程序,152个产品正在使用监管码,系统已记录1500余条扫码验证信息。

此次海南禁塑令从罚款金额上加大了执法力度。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销售禁止名录内产品的除没收外,并处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货值超过20万元的处货值金额等值罚款。对于使用或提供使用禁止产品的单位处1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零售摊贩处1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处50元以下的罚款。 

海口市街头,随处可见禁塑宣传海报。(南方周末记者黄思卓图)

◆ ◆ ◆
禁塑不一定非要依赖执法部门

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发展安全科科长翁振川是减塑“支持派”,他知道一些所谓无纺布“环保袋”其实也是以塑料为原料,也会在出去买菜时主动带上自己的袋子。但作为一个在一线执法过的“老工商”,他清楚地知道执法的难点不只在于前述的点多面广、执法人员数量有限、执法力度不够。

首先就是塑料制品和其替代品的快速甄别和检测能力。塑料制品的特点就是易消耗、用量大,许多生物降解产品的保质期只有6个月,这意味着商家必须要尽快销售和使用。

10月26日,海南赛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策划总监曹东方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除了扫监管码和看各项标识外,还可通过火烧的方法简易甄别,“烧我们的生物降解膜袋,气味有点像烤面包香气,普通塑料袋烧一下是明显的臭味”。

尽管通过“看标识、闻气味、摸表面”能粗略判断塑料袋是否违规,但执法处罚是讲究证据的。翁振川介绍,“按照国家原先的检测流程,要1年后才能拿到结果,现在我们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质检所能做到2个月出结果。”令他头痛的是,抽样样本的登记保存期只有短短7天。

资金不足也是难言之隐。“2016年我做4个塑料样品检测,每个样品要花8万;现在是每个样品2万。”

除此之外,机构改革后,工商局的职能并进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不仅要打假,还要提升服务质量等广义上的监管水平。翁振川介绍,在过去监管袋类产品时,执法人员重点检测的是食品包装袋质量,12月1日起要加大对禁止名录所有产品的执法,他认为环保等部门的执法人员也应该一起参与进来,“他们可以负责抽查,我们可以检。”

海南正一天天逼近12月1日这个节点,笔触媒环境科学工作室、“限塑调查组”发起人姚佳对海南禁塑抱有很大期望。她从2015年起就关注塑料袋使用情况,“海南的变化很大”。他们在海南开展的多次塑料袋使用调查发现,海南曾经没有一个用达标袋的农贸市场,但2018年5月之后,“90%的集贸市场都基本使用达标袋,达标率位居全国前三”。

通过多年与市场监管部门和集贸市场打交道的经验,姚佳发现禁塑不一定非要全部依赖执法部门。“比如我前一个月在网上公开说要去这个城市调查,后一个月去调查时就发现当地限塑工作做得特别好。”姚佳还观察到,环保组织对各城市公开进行打分并设计成榜单排序,或者把各城市的限塑情况画成一目了然的可视化地图等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她在调研过程中注意到,新材料商家为了推销产品特别愿意去农贸市场,“他们偶尔会打着‘政府和环保组织要来检查’的幌子,让商家意识到该买更加环保的袋子了”,这些都能给禁塑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编辑 | 汪韬 视觉 | 黄小清

更多报道,敬请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关注南方周末“塑”战专题 ↓↓

听说,年底不能用塑料吸管喝奶茶了……

“我要囤3000万根纸吸管” | “塑”战,探访纸吸管厂

全球禁塑,资本追逐:生物可降解塑料, 是风口还是噱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